|
|
|
|
[F1專欄]「黑色甜甜圈」助Ferrari大獲全勝 |
|
記者/Hunter Hsu |
本文已被閱讀50,352次 |
|
|
上週日結束的土耳其站GP大賽可說是Ferrari車隊揚眉吐氣的一站,桿位出發的Felipe Massa重演去年戲碼,一路領跑拿下冠軍,他的芬蘭隊友Kimi Raikkonen也獲得亞軍。雖然McLaren車手Fernando Alonso獲得拿下第3名,他卻落後Raikkonen將近24秒之多,Alonso的隊友Lewis Hamilton更因為在比賽中爆胎而以第5名作收。
早在週五自由練習時就表現出驚人速度的F2007賽車固然是Ferrari大獲全勝的重要原因,但正確的輪胎選擇策略同樣功不可沒。Bridgestone賽道工程主管Kees van de Grint賽後證實Ferrari車隊的兩位車手在比賽開始選用中軟配方的輪胎是明智之舉。此舉讓人又回想起一年前的「輪胎戰爭」時代,在本季最後剩下的比賽中,「黑色甜甜圈」是否重新拿回了比賽結果的主導權?
與F1賽車的其他部分相比、綽號「黑色甜甜圈」的比賽用輪胎似乎並沒有受到車迷應有的重視!事實上不論你的賽車狀況多好、空力套件性能多麼優異,與地面接觸產生摩擦力還是要靠著這四條輪胎。輪胎在F1史上的地位重要之至,甚至引發過著名的「輪胎戰爭」。2001年以前所有車隊都只有Bridgestone輪胎可以選用,但這樣的情況在2001年法國輪胎廠Michelin揮軍進入F1之後發生了巨大改變。11支車隊迅速分成兩派:McLaren和Renault領軍Michelin陣營,Ferrari則堅持與Bridgestone的長期合作。
自從Michelin加入競爭後,Bridgestone就持續感受到來自這家法國廠商的沈重壓力。參加F1比賽不到3年,Michelin除了雨胎之外的所有產品都已經可以和Bridgestone平起平坐(甚至超前),而且在測試時間與車隊諮詢上都比Bridgestone佔有優勢。但FIA主席Max Mosley為了遏制車隊預算由於輪胎競爭而大幅飆高的趨勢,決心自2007賽季起恢復單一輪胎供應商制度。崇尚競爭精神的Michelin因不滿此項制度而退出F1,Bridgestone自本賽季開始再次成為11支車隊共同的輪胎供應商,長達6年的「輪胎戰爭」方告結束。
在過去「輪胎戰爭」的時代,各車隊出於Istanbul賽道「高磨損」特性的考量,普遍傾向於選擇相對較硬配方的輪胎作為比賽用胎。但是在本站比賽週五第一次自由練習賽以及排位賽中,由於賽道缺乏抓地力而導致Nick Heidfeld、Robert Kubica、Rubens Barrichello、Adrian Sutil和Heikki Kovalainen等多名車手失控滑出賽道。為此Ferrari車隊在制定輪胎策略時考慮到儘管中性胎存在著耐磨度較弱化的性能,但由於其抓地力要高於硬配方輪胎,因此選定了「中性-中性-硬性」的輪胎策略,只讓硬胎在某個比賽時段「一次性」地出現在賽道上。在比賽起跑的瞬間Kimi Raikkonen採用中性胎起步,這讓他一舉超越了處於第二發車順位、但以硬胎切線起跑的Lewis Hamilton,這次超車成功奠定了Ferrari的勝利基礎。之後Hamilton的硬配方輪胎甚至發生「塊化」現象而逐漸增大輪胎壓力,最後不得不以「退賽」收場。
F1比賽的輪胎在極速時每分鐘達到3000轉、工作溫度則是125度。輪胎的原料則包括了Carbon Black (碳黑) 、Polymers (各式高分子) 、oils (原油的裂解物) 與其他特別配方。比賽用輪胎則分為三類:Dry Tyre (乾胎) 、Wet Tyre (雨胎) 與Intermediate Tyre (中性胎) 。一般來說較軟的輪胎有較大的抓地力、但是輪胎上的橡膠也比較容易脫落附著於賽道上,較硬的輪胎則相反。大家常常看到在排位賽的前15到20分鐘車手都不願太早進場、即使當時賽道上沒有其他車手的阻擋也是如此。這就是因為車手希望其他車輛可以把輪胎上的橡膠先鋪在地上以增加抓地力 (同時提高賽道的地面溫度) 。
2006年賽季結束後,Bridestone與Michelin之間「輪胎戰爭」正式畫下句點,Bridgestone推出供2007年賽季新型輪胎將於2007賽季開始啟用,F1車隊冬季測試結果顯示新輪胎在煞車過彎時的表現讓多數車手大吃一驚,不少車手都苦於前輪總是在猛踩煞車的時刻鎖死的問題,必須改良煞車片、空氣散熱設計和油壓系統以適應這種較硬輪胎的性能。2007年賽季僅剩下5站,車隊與車手世界冠軍已進入白熱化階段。誰能擬定正確的輪胎策略並防止輪胎相關意外發生 (不論是在排位賽還是正式比賽,爆胎意外對最後成績的影響都極為重大) ,誰就擁有更多的競爭優勢。
|
|
|
|
|
|
|
|
|
|